新華社沈陽8月19日電(記者牛紀偉 王炳坤 強勇)舊日荒蕪地,本日“魚米鄉”。 遼寧盤錦市和黑龍江墾區,兩片曾“荒蕪”的地盤,現在演出滄桑巨變。 進進初秋,地處遼河三角洲的盤錦市迎來一年中最美季節;盤錦向北,東北年夜地另一端,黑龍江墾區即將迎來收獲。 新華社“新時代中國調研行”記者近期來到遼寧盤錦市和黑龍江墾區。這兩個曾經的“南年夜荒”和“北年夜荒”,從亙古荒野變身“中華糧倉”的同時,高質量發展不斷步,正在演出新的蝶變。 端牢中國飯碗:從鹽堿沼澤地到“南北年夜倉” 北境沃野,天遼地闊。成片的莊稼像年夜海一樣看不到邊際,輕風拂過,稻菽千重浪,玉黍萬頃波。這里是中國最年夜墾區,4800多萬畝耕地上,農作物茁壯生長。 北緯48度線上,北年夜荒集團趙光農場無限公司的年夜豆地塊里,搭載著光譜成像設備的無人機正在農田上空往復飛行。十幾公里外的科技服務中間內,技術員郝思文坐在年夜屏幕前檢查田間實況記憶。他輕點鼠標,農田作物長勢、病蟲害等所有的信息便天生在一張圖上。 “以前種地看天,現在種地看屏。”作為糧食生產“國家隊”,北年夜荒集團將聰明農業應用到糧食生產全流程。從這里往南1000多公里,聰明技術也在遼河平原南端普及。包養網在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承平街道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種糧年夜戶郭凱輕點mobile_phone,稻田旁的閘門緩緩升起,汩汩清流便經過溝渠流向田間。 “慧種田”讓農區變得時髦現代,但曾經,荒涼、荒僻是兩個“年夜荒”的代稱,這里荊棘叢生、沼澤密布,令人看而卻步。 70多年前,近百萬開荒者陸續來到“北年夜荒”,在戰天斗地中喚醒覺醒千年的黑地盤。現在,“北年夜荒”已建成我國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年夜型國有農場群,每年產出的商品糧可供應1.6億生齒。 進進新時代,黑龍江墾區和遼寧盤錦堅持精細化種植,特點化種養,正在現代農業途徑上走得更遠。 行走在盤錦鄉間,可以看見一塊塊水田外顯露白色塑料圍擋,景觀獨特。細看會發現,塑料圍擋內別有洞天,一只只河蟹以水稻秧苗為蔭,潛藏在水中安閒徜徉。 “稻田養蟹很少應用農藥化肥,河蟹以水中的害蟲幼體和雜草為食,其糞便及殘餌又成了水稻的有機肥料……”盤錦市現代化農業發展中間主任武強介紹,今朝盤錦市“稻蟹共生”農田面積已達到93萬畝,恰是憑借“一水多養、一地雙收”的“稻蟹共生”循環種養形式,品質優良的盤錦年夜米和盤錦河蟹作為“國家地輿標志保護產品”享譽全國。 躲糧于地、躲糧于技,也讓廣袤三江平原更好端牢“中國飯碗”。 開展農作物種源技術攻關,衝破“洽商”問題;加包養網快建設一批適宜耕耘、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2023年北年夜荒集團糧食總產量達到455.89億斤,實現“二十連豐”;農業科技貢獻率高達77.1%,居世界領先程度。 筑牢生態樊籬:從過度討取到反哺保護 有人說,盤錦是一座被輕輕放在濕地上的工業城市。 這座因油而興的工業城市,也因“濕”而美。擁有2165平方公里天然濕地,300余種珍稀鳥類棲息繁衍,人與天然在這里和諧共生。 但曾有一段時間,這片濕地經歷過“掉地”的風險。從二十世紀五十年月起,數十萬青年來到這片“南年夜荒”,披星帶月揮汗開荒,開啟了油田開發、治堿種稻的艱難創業。 遼河油田出油了,鹽堿灘涂改進了,城市途徑平整了……可隨著時間推移,集約的工業生產讓河道變得渾濁;一些葦田變成稻田、灘涂變成養殖場,過度討取讓濕地不勝重負。 若何守住濕地“性命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明了標的目的。 2015年起,盤錦市打響生態恢復發令槍,任務組一一落實補償轉產、異地置換計劃,到2020年實現遼河口濕地598個圍海養殖戶所有的加入,恢復濕地8.59萬畝、天然岸線15.77公里,培養了全國最年夜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 “就像一次刮骨療傷,雖然很痛但值得。”盤錦市天然資源局干部孫弘願說,隨著一片片潮溝被清淤疏通,魚蝦開始洄游滋生,濕地的生態效能開始復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