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乡村舞龙队行走在彩色油菜花海间(无人机照片)。 当日,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镇举办包養油菜花节活动,乡村之星达人秀、汉服巡游、花海骑行、亲子马拉松等丰富的活动让市民游包養客畅享明媚春光。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1 包養網 包養網排名 2 包養網3 4 >
3月30日,乡村舞龙队行走在彩色油菜花海间(无人机照片)。 当日,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镇举办包養油菜花节活动,乡村之星达人秀、汉服巡游、花海骑行、亲子马拉松等丰富的活动让市民游包養客畅享明媚春光。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1 包養網 包養網排名 2 包養網3 4 >
“相比于其他刺绣,苗绣更注重的是写意。最初它用来代替文字记录我们的大事件,通过不同的图腾来区分部落。它的颜色更加鲜艳,图案更加质朴,有诸多吉祥的寓意用来祈福。”全国人大代表、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佳对本刊记者说。 石佳是一位地道的80后苗族姑娘,来自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石栏镇。2021年,石佳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23年初,由她创立的“让妈妈回家”苗绣扶贫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公布的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自2017年回乡创业以来,石佳一直致力于挖掘家乡的民族特色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石佳(右)和女儿在茶园采茶 返乡扶贫创业 石佳原本在四川成都经营一家弱电工程公司,在一次回家探亲后,她决定放弃大城市的优越工作,返乡创业。“最初打动我的是家乡状况的一组数据,当时石栏镇有19000人,留守儿童有1200多个。”石佳说。 为了让这些孩子的妈妈回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石佳决定选择当地妇女的特色非遗技术——苗绣,发展相关产业。2017年,她创办了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并设立了七绣坊非遗工坊。 “我们开业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四百多人,呜呜泱泱的人群把整个院子都塞满了。我当时也很诧异,在农村里平时见不到这么多人,除非举办重大活动,我这个小公司在村子里一开业就吸引了这么多人,让我意识到村民其实非常希望在家门口就有就业机会。”石佳对本刊记者说。 石佳聘请了非遗传承人到工坊为前来报名的妇女提供技术培训,每人配额5400元带薪学习三个月。培训结束后与公司签约上岗,可以选择在家承接公司订单或到基地到岗上班。报名的学员无论结束后是否愿意与公司签约,只要参加培训,就可获得相应的补贴。截止目前,这项公益项目已支持1926名农村妇女带薪培训,吸纳了367名低收入人群就业,间接带动3000余人从事相关产业,其中妇女占比75%,让300多个留守儿童的母亲返乡就业。 在众多参加的绣娘中,龙玉芝的变化给石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位聋哑人母亲,家中有三个孩子,丈夫的智力偏低。起初她非常内向,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随着培训的进行,她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也不断提高了刺绣技艺。石包養佳还将制作给英国前首相卡梅伦的客户订单指定给了她,“我想传递给她们一种理念,让她们知道她们不只是工人,她们是有独特手艺的、受人尊重的匠人。”石佳会不停地对她竖起大拇指,表示“你很棒”。 随着加入的绣娘队伍不断壮大起来,石佳还投资组建了设计师团队,走访博物馆、翻阅古籍、集合绣娘们创作的作品,收集了上万种传统苗绣图案,建立了非遗数据库,再将这些传统元素运用在服装、饰品、家居软装用品、箱包、扇子等产品设计上,研发了300余款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畅销国内包養網價格外,极大地提升了工坊的生产力和苗绣的知名度。 如此,苗绣这项传统的非遗手工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这条苗绣生产线在北京、山东、湖南等地开设了五家自营旗舰店,年销售收入约1000万元。同时,工坊也开拓了线上销售渠道,指导绣娘通过自媒体平台直播带货,传播苗族非遗刺绣知识等。 此外,石佳还把苗绣推广到国际舞台,通过参加对外交流活动,绣娘们的作品包養不仅亮相世界非遗展,还被一些外国政要、名人收藏。2018年6月,国际知名奢侈品爱马仕公司设计师为七绣坊设计了12套苗绣元素时装,由绣娘们亲手制作后亮相法国波尔多业内时装秀的T台。 石栏镇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包養为拓展销量并增加当地妇女的稳定收入,除了七绣坊的苗绣文创产品,石佳在2019年开始规划茶产业的发展。她号召村民成立了茶叶种植合作社,因地制宜,在家门口开荒种茶,并将苗绣和茶叶结合起来推出特色产品。如今,茶园的种植面积达1806亩,突破千人的绣娘队伍在农忙时节务农、采茶,闲暇时光刺绣、带娃,收入主要由苗绣和茶园的工资、土地流转金、村集体分红组成,平均月收入近4000元。 石佳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可以让苗绣这项传统技艺重回村民们的生活,并且推动发展其他适合当地情况的特色产业,不仅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开辟更大的市场。 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石佳还计划推出特色文旅服务,修建民宿等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在家乡建起一条农文旅结合的完整产业链。“非遗是一个支点,通过文化的吸引可以带动旅游等更多产业的发展,从而为推动乡村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石佳说。 得益于在农村探索相关产业发展多年的实践,在今年的两会上,石佳带来了对民族医药资源发展的议案。“我始终关注产业的发展。”石佳介绍,武陵山片区的土家族医药、苗族医药等民族医药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她建议有关部门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区包養網域性药材集散加工交易中心、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区域医疗中心、民族药创新药物研发和孵化中心、高水平中医药民族医药康养基地等,让民族医药资源惠及到更多当地百姓,助力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今日中国
包養 包養 包養網包養平台推薦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医生、青南支医队员孙敬(左)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坐诊。 新华社记者 韩方方摄 从湖南城市学院测绘工程专业毕业后,蒋连超投身乡村振兴大舞台。图为蒋连超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录制短视频带货。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 为种植户、养殖户送去技术,将医疗服务带到群众身边,在三尺讲台上帮助山里娃看到外面的世界……在“三支一扶”计划支持下,广大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偏远落后地区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 “三支一扶”计划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每年选派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服务。多年来,“三支一扶”计划已经成为年轻人磨砺过硬本领、成就人生梦想的重要舞台。 46.9万名年轻人的选择 46.9万,这是“三支一扶”自2006年实施以来累计选派到基层就业和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数量。 “三支一扶”计划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向基层一线流动、助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民生工程,是为基层输送和培养青年人才、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的人才工程,是引领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积极面向基层就业的就业工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司长张文淼介绍,“三支一扶”既为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为基层一线补充了宝贵人才。 不久前评选的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中,不少人都是“三支一扶”政策的受益者、参与者、传播者。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奋斗诠释青春,写下了一个个精彩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三支一扶”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以河南省为例,据该省人社厅副处长王志强介绍,河南“三支一扶”计划报名人数由2015年11857人增加到2021年93255人,6年内增加了6.87倍。“2011年以来,‘三支一扶’人员期满安置工作岗位后,目前担任领导职务的有155人。在基层好好干,一样有大舞台。”王志强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支一扶”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从最初的教育、农业、医疗、扶贫,到农技、水利、文化、社会保障,“三支一扶”不断拓展的服务领域,都已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沃土。 比如,过去“三支一扶”中需要很多扶贫人才,而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据统计,2021年共招募10829名“三支一扶”人员帮扶乡村振兴,极大满足了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 要让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必须为他们铺就干事创业的良好平台,创造施展才干的工作条件,免除后顾之忧,使其可以心无旁骛地工作。吸引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让青年在基层留得安心,考验着各地落实引才政策的力度和温度。 在吸纳人才的背后,要对人才有支持、支撑。比如,湖北、海南等对脱贫户毕业生加分优先招募,广东、福建将报名范围拓宽到港澳台籍毕业生。还有些省份通过强化资金配套,落实社会保险待遇等政策让支扶人员无后顾之忧,安心服务,如广西、四川等建立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补充保险,云南、贵州等给予年终奖或一次性奖励。 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句“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做出青春无悔的选择。 “等长大后,一定要到偏远的地方支教。”高二那年,18岁成人礼上,郭慧慧把这个小小梦想写进了“愿望罐”,埋在学校花坛中。后来,她大学毕业后就参加了安徽省“三支一扶”计划,来到淮北市濉溪县的徐楼中心学校支教。 当时的徐楼中心学校条件十分艰苦,教学和生活设施非常简陋,宿舍是临时用砖瓦房式的大会议室改造的,两条长板凳上搭一张木板,就是她的床。学生多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憧憬和好奇。在郭慧慧帮助下,他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广播和杂志了解外面的世界。 2008年11月,由于支教期间教学成绩优异,郭慧慧获得了安徽省优秀“三支一扶”毕业生称号。学过心理学的郭慧慧,是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直到现在,她的学生依然会不时向“郭老师”报告近况,还会在教师节为她送上鲜花。 如今,郭慧慧已是濉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她说,很庆幸自己当初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经受成长的历练。“接下来,我仍会立足本职、发挥光热,继续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火热浪潮之中。”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创新驱动“三位一体”新模式的一大支柱是纯基础研究。随着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发展,纯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推动技术进步的“发动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得到各经济体的重视。纯基础研究的成果具有超前性,纯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对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引领作用。纯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源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经济体的纯基础研究水平决定了该经济体是属于前沿经济还是追赶经包養網排名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纯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在纯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和金融支持三大系统分工协作的“三位一体”新型发展模式中,纯基础研究总体来说是“软肋”所在。本文认为,要全面提升纯基础研究水平,首先必须厘清一些认识误区,然后要找到中国纯基础研究相对较弱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改进纯基础研究的战略思路,通过系统性地重塑与之匹配的教育、管理和“软基建”系统为中国纯基础研究的崛起创造有利条件。 厘清对纯基础研究的认识误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我国科技水平发展很快,但总体来说应用技术研究的成就远远高于纯基础研究方面的成就的局面没有改变。而且,对纯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区分还不清晰,经常把应用性的技术研究认作纯基础研究。 需要对纯基础研究所包括的科研活动的范畴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纯基础研究,又被称为纯科学研究,是一种通过改进科学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或其他现象的研究活动。纯基础研究的成果由科学共同体检验。通过检验被确认的纯基础研究成果,是对既有科学理论的一种革新和改进,成为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并为全人类所共有,是不折不扣的国际公共品。例如,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这是对牛顿力学的重大突破和改进,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自然运行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除了相对论,20世纪以来,科学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突破,如建立量子力学、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提出与证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建立关于宇宙演化的大爆炸理论、超导现象的发现及其理论解释等,它们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迄今为止,一切科学理论的真理性都是相对的,或者说人类还没有掌握完美的科学理论。纯基础研究的目标就是要产生更好的科学理论。截至目前,中国对于人类科学理论的贡献十分有限,由中国籍科学家实现的人类重大科学理论突破少之又少,这是一个需要面对的基本事实。 明确纯基础研究水平与“卡脖子”问题没有因果关系。现在,美西方国家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对中国进行封锁,想要阻止中国进步,这确实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不能因为被别人“卡脖子”而病急乱投医,把根本原因归咎于中国纯基础研究水平不足的问题。中国的纯基础研究确实有问题,但那不是造成在一些科技领域被“卡包養網脖子”的主要原因。道理其实很简单——纯基础研究的成果是不存在秘密的,全世界每个国家的科研人员都能掌握最新的纯基础研究成果。因此,即使在某些纯基础研究领域做不出成果,也可以通过阅读文献来掌握其最新的成果。 所谓被“卡脖子”,具体来说体现为某种产品无法独立自主地制造出来,如高端芯片、光刻机、高端轴承等。这些产品无法实现完全国产的最关键原因是,未掌握其制造过程中工艺流程的细节和参数,其中涉及很多非专利的商业秘密。很多真正值钱的制造工艺细节不以专利的形式存在,而是被企业作为秘而不传的商业机密来处理,原因是:专利一旦注册了,就要披露细节,且专利是有期限的;而商业秘密只要不泄密,永远都能为企业带来盈利。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可口可乐的配方,其没有申请专利,到现在都是一个商业秘密。饮料的配方很难用反向工程得到。如果要完全复刻可口可乐的配方目前是做不到的,但没有人会因此说中国在饮料产业上被“卡脖子”,更没有人会说这是中国纯基础研究出了问题。千年不腐的越王勾践剑和薄如蝉翼的西汉直裾素纱襌衣,以现代技术都很难制造出来;但很难说是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人掌握了更先进的科学理论,这也是制造工艺中的秘密。有些工艺失传了就是没办法,很难再复制。今天的很多精密产品,买来成品拆开了,也很难用反向工程来破解制造工艺中的所有秘密。高端芯片、光刻机和高端轴承都是如此。例如,高端轴承所用的高品质钢材,其制造工艺就涉及如何往钢材里面掺入稀土等其他元素来改进钢材的品质,这不是纯基础研究的范畴,而是应用技术系统的东西,是隐性知识。对这些隐性知识,发达国家的企业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中国在某些领域还没能完全掌握,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要取得突破,应该在应用技术研发领域发力,而不应该错误地归咎于相对薄弱的纯基础研究。因为最近被“卡脖子”了,才开始重视纯基础研究,这是不对的。纯基础研究和被“卡脖子”没什么关系。被“卡脖子”主要还是技术不过关,隐性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技术研发的投入还不够。 中国的纯基础研究相对较弱的原因 客观地看,相对于世界先进水平而言,中国的纯基础研究还相当薄弱。例如,数学这个纯基础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的水平就很一般。数学家丘成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相对于欧美的数学水平,中国数学界没有辉煌过。”诺贝尔奖的获奖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在化学、物理学、生理学或医学这3个与纯基础研究关系紧密的领域,诺贝尔奖得主数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是美国、英国和德国。截至目前,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物理学、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只有屠呦呦1人,全部华人、华侨统计在内的话,也只有9人。 为什么中国的纯基础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如此之大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纯基础研究。如果把纯基础研究比喻成一项体育运动的话,那么中国基本上还没有开展这项运动。比如橄榄球,无论是英式还是美式,在中国基本很少有人玩。如果橄榄球比赛输给美国队,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也没有人会埋怨什么。橄榄球在中国是小众运动,开展的时间还不久,想马上在国际赛场上斩金夺银,是不现实的。但如果足够重视,稳定地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支持推广,假以时日一定会进步的。纯基础研究在中国目前也是“小众运动”,尽管近年来加大了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但相对于其他科技强国,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尤其是在纯基础研究领域。近年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科技强国用于纯基础研究的经费占其国内研发总投入的12%—23%,而中国只占6%左右;其中不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基础研究,而是应用技术研发,真正用于纯基础研究的经费少之又少。因此,纯基础研究在中国就是“从0到1”的东西,而且现在还处于比较靠近“0”的阶段,和别人的差距是“有”和“无”之间的距离。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而言,纯基础研究是很晚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只有500多年的历史;对整个人类而言,可以说迄今还没有彻底完成“从0到1”的转变。当然,对于这方面的先进国家而言,因为起步早很多,其纯基础研究现在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真正的纯基础研究应该具备的首要特征是动机要纯。纯基础研究不是资本密集型的,而是兴趣密集型,是科研人员追求兴趣的结果。因此,对纯基础研究的态度不能带有太多的功利性,不能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搞纯基础研究。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搞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应用研究,而不是纯基础研究。搞纯基础研究,如果说一定要有目的的话,那就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知识,为了生产属于全人类的国际公共品,因为纯基础研究的产出是无国界的、公开的、可以免费获得的科学知识。凡是能够注册专利或被作为商业或军事机密的都是应用型的,而不属于纯基础研究的范畴。如果要定一个确切的目标,那么大概可以是这样的:改进中国的纯基础研究水平,使得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点,中国人对于人类科学知识的贡献可以大幅提高。如果要把目标量化,那么大概可以是这样的:100年后,全世界数理化生教科书里的知识的来源,有大概1/5来自中国,有大概1/5的定理、定律、效应、公式或其他科学术语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假设当时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 搞好纯基础研究的战略思路和必要条件 搞好中国的纯基础研究,要做好2个方面的工作:①把“科学人口”的规模做大,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兴趣而且有能力去从事纯基础研究工作;②创造条件让这些人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发挥自身的能力。要实现这2条,则需要满足以下3个必要条件。 塑造与之匹配的教育系统 要把“科学人口”的规模做大,最重要的是要塑造与之匹配的教育系统。特别是其中的基础教育,即小学到初中的教育,对于培养科学兴趣和能力尤为关键。这里的原因其实也和体育人才的培养十分类似,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抓。不同的体育项目里,由于使用肌肉的方式不同,一个从小专业练滑雪的人游泳未必能胜过业余游泳爱好者。要胜任纯基础研究的工作,需要对科研具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需要相当特殊的能力组合,包括独立思考、想象力、逻辑思维等,都需要从小培养。 兴趣是推动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有兴趣会使科学家更投入地研究问题,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对于培养未来纯基础研究人才至关重要。但是,现在的教育系统对这种兴趣,基本上起到的是抹杀的效果。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过于强调标准答案,缺少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环境。许多学生被迫学习与兴趣无关的科目,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机。此外,课业负担重,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科学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家长和学校也存在功利心态,更看重分数而非兴趣。其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到了中学毕业进入到大学时,早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对科学的兴趣了。 独立思考能力。纯基础研究所要求的独立思考能力其实就是一种很独特的使用大脑的方式,它和人类传统思维方式乃至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科学的本质是反权威,即理性包養的怀疑精神,对一切学说,包括既有的科学理论,都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7]。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英国皇家学会,其院训就是“不随他人之言(Nullius in verba)”。对于“科学人口”来说,只要新的能证明他们以前相信的观点是错误的证据出现,就可以否定一秒钟以前的自己,更不用说去年或更久以前的自己了。只要有新的信息进来,就可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即使自我否定、改弦更张,并且其也不会觉得丝毫的丢脸——这就是“科学人口”最显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试问现在的教育系统,对纯基础研究所依赖的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是促进还是阻碍?经历了教育系统10多年的洗礼后,还能剩下多少“科学人口”? 想象力和提问能力。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于培养“科学人口”而言,爱因斯坦的观点更具有参考价值。随着人工智能领域大型语言模型的崛起,各个学科的解题能力逐渐被自动化,而就知识本身而言,人脑所能掌握的知识量早已赶不上计算机所能系统性地归档的知识库规模,人类逐渐失去在这些方面的相包養網对于机器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象力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而中国当前的教育系统还是以灌输知识和培养解题能力为核心,在培养想象力和提问能力方面十分欠缺。 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逻辑学是数学的基础[8]。逻辑思维能力也是“科学人口”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起步越早越好。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教育系统逐步弱化和缩减逻辑学教学。1988年,中学语文教材删除了逻辑学内容。一些“专家学者”进而提议取消师范院校课程中的逻辑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情况持续恶化。在许多大学,逻辑学课程从必修变为选修。最典型的是,1998年原国家教委文件将逻辑课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删除。如今,不仅中小学生,就连许多大学生都可能从未听说过“逻辑学”这门学科。削减逻辑学课程确实能节省一些资源,但对中国纯基础研究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概括地说,如果不对中国的教育系统进行重塑,使之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以及独立思考、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等能力,要做大“科学人口”规模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体系 有了一定的“科学人口”规模,接下来就是要让他们有空间施展拳脚,可以长期稳定地从事纯基础研究工作。因为纯基础研究系统由大学等研究机构组成,这些大学等机构的管理方式直接决定了“科学人口”能否在一个自由的学术环境下,去追求其好奇心,探索前沿的科学问题。对于改进纯基础研究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整个中国的科研管理系统在架构上还是为了推动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应用性研究,而不是为了促进真正的“兴趣密集型”或者说“自由密集型”的纯基础研究。在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科研项目目录中,真正的纯基础研究领域的项目少之又少。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说得极端一些,纯基础研究不是被机构(包括政府和研究机构)规定出来的,纯基础研究的唯一驱动力是科研人员的兴趣。 与中国现有的科研管理系统的底层逻辑不同,纯基础研究不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专门促进纯基础研究的管理体系,它需要区别和独立于现有的针对应用技术发展的科研管理体系。中国的新型举国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推动关键核心领域的技术攻关,在应用技术领域实现对世界先进国家的赶超,具有重大意义,并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但是,现在要搞好真正意义上的纯基础研究,即要生产出属于全人类的新的科学理论和知识,要在若干年后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科书里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名字,则必须探索形成一套有利于“科学人口”发挥所长的管理体系。在这个纯基础研究的管理体系中,能否赋予科研人员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能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长期稳定地开展不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开展的基于好奇心的科学探索,是搞好纯基础研究的一个必要条件。…
多地高考报名时间提前 专家:考生不必过于在意,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节奏 这两天,北京考生将迎来2024年高考报名。 几天前,北京教育考试院官网公布了北京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时间。细心的人会发现,与去年相比,北京今年的高考报名时间提前了一周:今年的高考报名时间为2023年10月25日至28日,去年则为2022年11月1日至4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截至目前,除北京外,还有河北、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包養網四川、天津、上海、内蒙古、宁夏等省份通过官方渠道公布了2024年高考的报名时间。公布了具体时间的省份,2024年高考网上报名几乎都在10月、11月内完成。 与去年对比发现,多个省份提前了高考报名时间。比如,吉林省9月初就在其教育考试院官网上公布了2024年高考报名时间为2023年10月5日至10日,而2022年的报名时间则是11月10日至15日,吉林省今年的报名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宁夏2024年高考报名时间为2023年11月1日至5日,去年的报名时间为12月1日至5日,提前整整一个月;黑龙江省2024年高考报名时间为2023年10月9日至10月20日,去年的报名时间为10月28日至11月7日,提前了将近20天;湖南、上海等省份公布的高考报名时间也比去年提前了一周多。 “接到学校通知后感觉高考一下子就到眼前了,自己突然从高中生变成了高考生。”北京一名高三学生说。 “这只是一种程序上的正常变动,对校内的考生不会有多大影响,不必紧张和焦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考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安心备考就好。 有专家分析,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可能也是高考报名时间提前的原因之一。 截至目前,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其中,前三批,包括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包養、湖南、广东、重庆等14个省份的新高考已平稳落地;第四批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等7个省份的新高考将于2024年落地;第五批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等8个省份的新高考将于2025年落地。 新高考带来了一些考试科目设置上的变化包養網心得,比如,北京高考英语听说机考实行的是一年两考,第一次机考是在2023年12月16日进行,这些变化都给高考考务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了报名时间提前之外,高考的另一个变化也值得考生关注。教育部2021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包養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由相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同时包養網,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的考试评价方式,文化素质使用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专业能力使用艺术专业能力考试成绩。 这些政策都在提醒考生,专注自身素质是成长成才的最佳路径。正像储朝晖所说的那样:不用焦虑程序上的变化,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学业上。(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周文豪)
中新网伦敦4月11日电 据英国媒体10日报道,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医院已沦为无数害虫的藏身之地,老鼠、蟑螂和臭虫出没于各科室甚至后厨。目前,英格兰NHS医院积压的修缮费用已达116亿英镑。 英国《卫报》报道,NHS医院环境被指正变得愈加不堪,在儿童病房、产科包養病房、乳腺诊室和急诊科,甚至医院后厨都发现了虱子、苍蝇和老鼠,NHS医院已经花费数百万英镑用于害虫防治。 报道称,医院一再向政府反映,他们迫切需要资金来修缮破败的建筑,确保病人和员工的安全和尊严。目前,英格兰NHS医院积压的修缮费用包養網價格已达116亿英镑。 NHS供应商组织NHS Providers副首席执行官沙弗隆·科德里坦言,太多NHS建筑“处在非常糟糕的状态”。她说,116亿英镑的维修积压账包養網单仍在以“惊人速度”增长,且信托机构还要花数百万包養網比較英镑用于害虫防治。 英国卫生和社会保障部称,NHS信托机构在法律上有责任维护他们的财产,包括控制虫害,并称政府已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升级NHS的建筑,仅今年就将投入42亿英镑,并已拨款17亿英镑用于70多家医院的升级改包養網造。(完)
4月9日,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销售人员展示带有溯源码的安吉白茶商品。包養網 春到余村,茶园吐新,茶山上,采茶工人干劲满满,又一个孕育希望的春天如约而至。 2023年初,浙江省安吉县提出“大余村”概念,以余村为核心,联动周边天荒坪、上墅、山川3个乡镇24个行政村组团发展。 如今,包養網余村周边的茶山已成为春日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增加了茶农收入,也有力推动了当地农文旅包養網融合的发展。安吉县还持续推进白茶产业数字化,提升产业服务监管水平。通过浙农码安吉白茶大数据交易平台,为茶叶品质溯源提供保障。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安吉白茶,正朝着年轻态、数字化的方向迈进。 新华包養網價格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春天的中国,生机勃发,活力奔涌。 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场所,从辽阔大洋到浩瀚太空,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描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激荡人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号角已经吹响,奋斗正当其时! (一)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从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阐述,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论断,阐明其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路径和科学方法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展新质生产力,赋予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劳动者方面看,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提升到新高度,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作用更加凸显。从劳动资料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新型生产工具纷纷出现,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从劳动对象看,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在科技创新推动下发生重要变化,大至太空宇宙,小至基因量子,都成为劳动对象,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准确把握“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这一时代特征,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二) 纵观人类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之所以被称为“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正是因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产力始终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必须牢牢抓实抓好的“国之大者”。 从国内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取得扎实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全球经济和创新版图正在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把握发展主动和历史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打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跃升、更大发展。这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急、大势所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包養網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踏上新征程,扭住创新“牛鼻子”,厚植发展“绿底色”,下好改革“先手棋”,打造人才“强引擎”,我们就能不断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 在北京亦庄,自动驾驶汽车往来穿梭,稳如“老司机”;在浙江德清,采摘机器人手臂翻飞摘下西红柿,俨然“老把式”包養網;在重庆两江新区,微纳3D打印技术把器官“种”在芯片上,一番“绣花功夫”令人惊叹……中国大地上,越来越多的科幻场景成为现实,生动诠释着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和无穷魅力。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今天,科技创新渗透于生产力诸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谁在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谁就能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 跃迁之道,要在创新。在京东方技术创新中心,一面长34.8米、高3.6米的墙上贴满了企业专利证书。从创办之初技术上处处受制于人,到如今拥有累计自主专利申请超9万件,京东方的破茧成蝶,成为我国企业依靠创新闯出发展新路的一个缩影。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上下真功苦功,充分激发各方面创新活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硬实力。 创新成果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更应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加强科技创新,必须打通创新与应用的“任督二脉”,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论文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只有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活血脉、壮筋骨、强底气,不断从“高原”迈向“高峰”。 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投入运营,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产新手机成为爆款,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扬帆出海……今日中国,科技日新月异,创新层出不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包養。瞻望前路,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仍然任重道远,还有不少难关险隘需要攻克。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坚定“苦战能过关”的信心、激发“千军万马齐踊跃”的活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必将日益强劲,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答卷必将更加精彩。 (四) “当年的沙尘暴就像PM250。咱们从PM250过渡到PM2.5,现在PM2.5也解决得差不多了,这些年在一步步往前走。”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的蓝天讲起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平凡历程,展现了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和定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改变过度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既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治本之策,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既利当前,更利长远,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久久为功求实效。…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题:划出持续上扬新曲线——世界卫生日看“健康中国”贡献值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邱冰清、帅才 守护好14亿多中国人的健康,对世界卫生意味着什么? 从消除疟疾、脊髓灰质炎等重点传染病,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条健康之路,不仅与全球约18%人口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也为改善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从“小病不出岛”到“大病有依包養平台推薦靠” 江苏省镇江市世业镇,长江中的一座小岛。常住人口1万多人,居民看病主要依靠镇卫生院。 与镇江市级医院联动设立全科—专科联合门诊,专家定人定时来岛上服务;对全镇2200多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规范化管理……如今,世业镇卫生院年门诊量6万人次,基层就诊率84.79%,慢病患者就诊率达到90%。 4月7日,世界卫生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世界卫生组织中国代表处共同举办的主题宣传活动中,世业镇卫生院院长胡小忠讲述了健康服务水平提升的切身体会:“‘小病不出岛、大病有依靠’已经由梦想变为现实。”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包養網比較标。放眼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降至历史新低,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一组组数字,勾勒起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曲线。 活动现场,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说,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全体人民健康权得到了充分保障。 4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世界卫包養網生组织中包養網国代表处共同举办的世界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场。 新华社记者邱冰清 摄 从疟疾防控作表率到援外医疗传经验 今年3月,第20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回国。针对当地常见的疟疾等传染病,援外医疗队员不仅时常开展义诊,还积极向当地居民科普防治措施。 “我们制作了中英双语疟疾防治科普视频,让当地群众更好地了解疟疾防治知识。”援津巴布韦医疗队成员、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医生胡杨说。 疟疾曾是我国流行历史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每年约有3000万疟疾病人,其中湖南等地就曾发生过疟疾流行。 202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中国消除疟疾。继消灭天花,消除丝虫病、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之后,我国结束了又一个重点传染病肆虐的历史。世卫组织发布新闻公告说,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每年3000万减少至零,是一项了不起包養網的成就。 伴随着援外医疗队奔赴7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成功消除疟疾的经验做法也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越来越多国家借鉴“中国经验”防治疟疾。 世卫组织中国代表处代办乔建荣表示,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确保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并能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环境卫生治理到全面社会健康管理 南京,五老村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一项项展品,记录着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五老村遍地污水塘,被称作“苦恼村”。经过“人人动手,改造家园”,棚户区换了新模样。再后来,这里被评为“健康街道”。 “我们将继续深化拓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在共治、善治、精治上下功夫,让辖区居民的健康幸福之路越走越宽广。”五老村街道树德里社区党委书记葛倩说。…